东武兰陵峪有座“流杯亭”——关于流杯亭的再探讨发表时间:2021-04-11 09:56 发表于《黄海晨刊》的拙文《发现兰陵》提出,在九仙山兰陵峪南侧的溪流边,有一座呈八角形的亭子。乡民俗称“八角亭”。四周花木繁茂,修竹环绕,来自谷底的清泉,从亭旁潺涣流过。当即认为这个“八角亭”,乃是当年苏东坡建筑的“流杯亭”。文章发表后,有的学者提出了异议,认为断定兰陵峪的八角亭就是苏东坡所建的流杯亭,根据不足,正与至今我们也没有找到“兰陵笑笑生就是丁惟宁”的历史记载一样,到现在为止,我们也没有找到“苏东坡在九仙山建过流杯亭”记载。鄙人之所以认为兰陵峪有座苏东坡建的流杯亭,同样依靠的是一系列旁证所做出的推断。 诸多事实证明,兰陵峪确是有座建于宋代的流杯亭。根据是: 第一,流杯亭是建在山环水绕、竹树阴翳的形胜之地。兰陵峪正是一处奇绝优雅、可以激发诗人灵感的形胜之地。而要建流杯亭,必须一个前提条件——自流水。位于兰陵峪的八角亭,紧傍山溪,来自西北山谷的清泉(即明人吕一奏建洗耳泉的地方)潺潺而来,常年不凅。稍加导引,不须提升,就能自动流入亭内。稍加修整,便能建成“流杯”的“曲水”——一条约半尺深宽、蜿蜒曲折的水槽环绕停畔。牛角杯内斟满醇醪,放到曲水上游,酒杯随水流缓缓而来,便是充满风流雅趣的“曲水流觞” 第二,流杯亭的用途,乃是名流雅集,饮酒赋诗,或上已日集会,行祓契之礼。参加雅集的人数不是区区几人。当年王羲之在兰亭集会,有四十一人出席。安徽滁州建有“流觞曲水”的醉翁亭,同样很宽敞,笔者粗略目测过,足可坐下几十人。密州人杰地灵,才子荟萃,地方小了是活动不开的。如果不是为了“流杯”聚会,绝对不需建一座如此宽敞的“八角亭”。兰陵峪的八角亭后来改成学塾,而且培养出多名举人进士。大约从清代起,八角亭四周被垒上墙壁,安上窗户,成了一座俗称的“转角屋”,办起一处颇有水平的私塾。从此,抑扬顿挫的诗人啸嗷,换成了学子们的朗朗读书声。八角亭能改成学屋,足见面积不小。试想,除了众多诗友聚会,焉用如此宽敞的亭子?证明当初的确是为“流杯”雅集而建。清人张雯在《送邱子石归隐匡山》(匡山位于兰陵峪)诗中写到:“······ 招饮不期遇王子,庐结匡山槲叶秋。鸿蒙亭子瀑雪冷,月满倾壶消夜水。“短短数语,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:邱子石晚年在兰陵峪隐居过,“鸿蒙亭子”则说明混沌初僻的学塾是一座亭子改建的。 第三,兰陵峪迤南的丁公石祠内,刻有一首明人王华瞻的《过丁公石室》诗:“白石堂初构,恍疑是玉堂。层峦舒望眼,曲涧引流觞。胜地来诸彦,良辰对众芳。兰亭称具美,还逊此风光。”诗的首联是歌颂丁公石祠。颔联的“曲涧引流觞”,清楚地说明,这里不仅建有流觞的“曲涧”,而且有“诸彦”来此胜地“引流觞”。尾联则说这里风光之美,兰亭望尘莫及。这应该是兰陵峪有一座流杯亭的确证。 第四,流杯亭建筑的年代可以毫无疑惑地确认为宋代。分明是聚会者酒醺兴浓时放目的所在。小亭遗址上如今已长出了粗大的板栗树。胡林村古稀老人鲍洪弟告诉说,他少年时代曾到亭子的遗址上拣拾破砖头垒鸡窝。前年夏天来此考察时,同行的孙君,从古亭遗址捡拾到几片断砖残瓦,回去立即找专家鉴定。结论是:“至少是宋代的产品”。这充分证明,亭子的年代,不会晚于北宋。 兰陵峪流杯亭乃是坡公所建可能有的朋友会说,我们不否认兰陵峪有一座流杯亭,但,怎么能证明就是苏东坡所建呢?笔者的根据是: 第一,坡公在一阙《满江红》词中点明,“动武流杯亭”是在密州南禅小寺中,是借扶淇河水权作“流觞曲水”的三月是 旱季,要让平原上的河水流入寺内,不提神难以做到。笔者认为那不过是权宜之计。东坡一踏上密州土地,不仅百废待兴,而且遭遇特大蝗灾。他立即投入繁忙的治蝗中,灾情刚刚得到控制,三月上旬已到,就是财力允许,他也来不及建一座流杯亭。而修褉祓灾,与民同乐,又必不可少,只能降格以求,借区区小寺聚会。此后,他便寻觅佳地另建流杯亭。 第二,大才子、大文豪苏东坡,还被大作家林语堂誉为“大建筑家”。他每到一地,除了善政迭出,都有出色的建设成就。任徐州太守时,占胜黄河水患,立即建了一座黄楼,一资纪念,二利观瞻。任杭州太守时,疏浚西湖,建造苏堤,改善了西湖的饮水条件和景观。来密州短短两年间,即建成了超然台,玉山堂,盖公堂,常山雩泉亭,快哉亭等等。苏东坡不仅到过浙江的兰亭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,而且亲自为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书写镌碑。十五年前,笔者在滁州醉翁亭下,亲眼目睹过苏公笔力刚劲雄浑的书法。滁州醉翁亭宽敞轩昂,流杯的“曲水”至今宛在。对两处名亭加以效法,选择佳地另建一座流杯亭,对一个有“建筑癖”的大诗人来说,是再自然不过的事。 第三,苏东坡当年自密州来九仙山游历考察,首先要路过兰陵峪。当他发现与“兰亭”一字之差的兰陵,不但山泉奔涌,有着流杯极佳条件,不须提升,便可流入亭内。而周围风光之美丽幽雅,比之王羲之会友祓褉的兰亭,欧阳修开怀畅饮、酩酊大醉的醉翁亭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于是,决定在此建一座新的流杯亭。因为,环境优美,有着曲水流觞的条件,并有着宽敞的场所,才是作为建流杯亭的先决条件。而在兰陵峪建一座宽敞的“八角流杯亭”,理由是他的最佳选择。 第四,九仙山丁公祠西侧的高崖上,有古代亭榭遗迹,石崖东侧有东坡亲笔题字:“白鹤楼”,下 署“苏轼熙宁九年九月”。笔者认为,这“白鹤楼”,就是建于此时。就像武汉政府倡导重修的黄鹤楼,完工时便悬上了当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舒同题写的“黄鹤楼”三个大字。按照常规,题名应在建筑竣工的同时。因此,我们完全可以断定,苏太守既是建白鹤楼的倡导者,也是题名的大笔。一身二任。除此之外,很难有别的解释。 第五,笔者甚至认为,白鹤楼和流杯亭这两大建筑,同时完成于熙宁九年,而那正是苏东坡任密州太守的第二年。苏东坡不仅盛赞九仙山“奇秀不件雁荡”,而且惊呼“九仙今已压京东”。对于如此钟情的灵山秀水,流杯亭和白鹤楼的建设,恐怕非坡公莫属。此外,我们找不到宋代密州还有比东坡先生更风流倜傥、诗情磅礴,更爱好在形胜之地大搞纪念性建筑的地方官吏。 凡此种种,便是笔者推断兰陵峪有座流杯亭,而且是坡公所建的根据。之所以不揣谫陋再次提出来,无非是抛砖引玉,希望得到行家们的指正,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,最终将兰陵峪流杯亭之迷彻底破解 载《日照文化纵横》2009·2期。 |